湮没于 采访本的那些名字

2017-06-26 10:00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 字号:

  去年“6·23”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发生后,我和我的同事一起赶赴阜宁灾区,连续6天蹲守现场。断壁残垣前的惊魂未定,瓦砾废墟上的鲜红党徽……随着在灾区采访的逐步深入,我的采访本上也渐渐写满了名字。

 射阳县海河镇旭日安置区

  后来我统计了一下,6天里,我在采访本里记下了196个人名。

  随着我和同事们的挖掘和报道,196个人名,除了少部分如陈红明、高成奎、李玉红等因为危难时刻的凡人壮举见诸报端名扬市内外,后来获评“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绝大部分名字无缘见报湮没于我的采访本。一年来,夜深人静中我打开采访本抚摸这些散发热力的名字,竟然一次次牵肠挂肚刻骨铭心。

  那天,在板湖镇戚桥村8组一座倒塌的房屋前,我遇到了哭哭啼啼的崔成英。“苦了一辈子,现在什么都没了,怎么办呢?”崔成英逢人就拽着唠叨。灾害发生时,就63岁的崔成英和丈夫在家,8岁的孙子和14岁的孙女刚好都送到镇上上学去了。夫妻俩相互拽着逃出屋子捡回了两条命,只是受了点轻伤。“要是孙子孙女们在家,那就没得命了。孩子们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老的怎么向他们外出的父母交代?”让崔成英心疼的还有她饲养的20几只母鸡,“是养了生蛋给孙子孙女补身体的,一直舍不得杀了吃”,在风灾中被刮得一只不剩无影无踪。

  与崔成英的哭哭啼啼不同,同村的戚运春家虽然二层小楼的顶子被龙卷风掀到两三百米远的田里去了,但他显得很欣慰,“我们自己砸成什么样无所谓,只要孙子的命保住了就行。”灾害发生时,72岁的戚运春跑到邻居家玩牌去了,妻子在房子西侧的田里补栽玉米秧苗。突然龙卷风袭来,天昏地暗中砖瓦横飞,“没命了,孙子在家睡觉呢。”老夫妻俩不约而同撒腿往家跑,可孙子已经被压到瓦砾中。在陆续赶来的十几名邻居的帮助下,老夫妻俩终于刨出了孙子,紧急送往医院。孙子转危为安,老夫妻俩才松了一口气。

  崔成英、戚运春家虽然房子倒塌,财产受损,但是老人和孩子都无大碍,但是,对于陈良镇丹平村5组38岁的周青国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周青国本人在昆山打工,他的奶奶、父母和妻儿留在农村老家。6月23日那天听说家中遭灾后,他连晚搭乘老乡的私家车往回赶。但迎接他的是83岁奶奶和14岁女儿的冰冷尸体,以及受伤住院的父亲和妻儿。在社会好心人捐助灾民的现场,我看到坐在角落里的周青国神情凄然,手里始终拿着一张女儿十岁时拍的彩色照片。

  在灾区的采访中,我还去了东沟镇硕集社区计桥幼儿园。计桥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120名孩子来自周围六七个村子。漂亮的杨金婷老师29岁,因为在风灾中保护孩子,她的下巴还青紫着,身上也多处受伤。杨金婷将我带到了她任教的大班教室,门窗变形,瓦砾遍地,许多课桌上散落着不锈钢碗,一只钢精锅里还盛着当天准备分给小朋友们的红豆粥。从墙角的桌子上,我发现了两本抄书簿,并且下意识地在采访本里记下了它们小主人的名字:祁耀、计峻豪。虽然他们的父母可能学历不高,但给孩子们起的都是响亮的名字。

  如今,“6·23” 过去了一周年,想必,板湖镇的崔成英、戚运春和他们宠爱的孙辈已经搬进了诗情画意的安置房;硕集社区的祁耀、计峻豪等小朋友也带着老师和长辈们的无限期望,走进了焕然一新的校园;陈良镇的周青国兄弟,你是否已经走出亲人遇难的伤痛,重新开启美好的生活?记住,坚强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

  祝福你们,采访本里的196个阜宁老乡,无论你是家喻户晓还是籍籍无名。

(范 进)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