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新闻网 /正文
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描绘鱼米之乡新图景!我市力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01 09:52 我言新闻

□沈永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描绘鱼米之乡新图景,是扛起稳产保供重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池塘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基地

我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境内河湖众多、水域资源丰富。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渔业大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建设工作,先后出台《沿海现代渔业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快渔港建设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全市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74万亩(其中海水约67.1万亩、淡水约106.9万亩),占全省19.8%、全国1.7%;水产品总产量118.6万吨(其中养殖产量105万吨、捕捞产量13.6万吨),占全省24.1%、全国1.8%;渔业一产产值320.4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产值的24.4%。202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省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数、水产品加工总量等多项经济指标列全省第一;水产品总产量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10位。

打造主导产业强引擎

特色主导产业铸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我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引领、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水产养殖涵盖了鱼、虾、蟹、贝、藻五大类60多个品种,已初步形成了淡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海水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潮间带滩涂增养殖、紫菜筏架养殖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养殖模式。

△河蟹生态养殖基地

全市17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中,鲫鱼(搭配四大家鱼)等大宗淡水鱼类池塘养殖面积40.6万亩,鮰鱼、黄颡鱼、加州鲈鱼、甲鱼等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11.2万亩,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集约化养殖面积19.1万亩,河蟹生态养殖面积41.7万亩,海水虾蟹和贝类混养面积18.9万亩,滩涂贝类增养殖面积39.6万亩,近海紫菜筏架养殖面积2.84万亩。

△南美白对虾喜获丰收

近年来,我市围绕优势品种,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渔业特色主导产业,出台全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初步形成沿海现代渔业产业带、里下河生态河蟹养殖区和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区“一带二区”布局。全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40万亩鲫鱼养殖基地和4万亩河蟹生态育苗基地,其中河蟹育苗基地年均培育蟹苗75万公斤,产销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三。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第一产业向生态化、工业化和智能化发展,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融”出新业态、新路径、新动能。

目前,我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14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银宝集团、射阳怡美),省级龙头企业14个,全市水产品年加工量达67万吨,实现加工产值98.4亿元。有外向型渔业企业23个,省级水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4个,出口品种20个,年水产品出口供货值超1亿美元。

全市休闲渔业基地累计达11个,其中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示范基地3个。现有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1座、大丰斗龙港国家一级渔港1座,在建响水陈家港二级渔港和滨海翻身河渔港各1座,加快推进东台弶港渔港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渔港休闲观光旅游,打造渔港特色小镇,全面推动港城发展与湿地、农旅、饮食民俗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依托滨海翻身河渔港、月亮湾度假区、扁担港村和黄河故道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滨海陶湾海洋牧场,探索新型渔旅融合发展路径。

释放科技创新源动力

创新引领是现代渔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实现渔业生产由“汗水渔业”向“智慧渔业”转变。全市年销售额超500万元的规模渔业经营主体42个,其中有产学研合作项目的34个,占80.95%。全市已建成渔业院士工作站1个、渔业科技研发中心3个、博士专家工作站点5个。创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良种场1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0个,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G228两侧百万亩水产养殖示范带

2020年我市成立盐城水产科学研究院,加大渔业科技创新力度,新建抗病毒鲫鱼研究基地和4个水产苗种基地,对27个渔业高质量发展科研课题开展立项研究。建湖正源创辉、射阳康余入选国家种业阵型发展企业,射阳康余大口黑鲈制繁种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得到1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中科6号”抗病毒鲫鱼新品种创制获得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扶持,“黄优1号”黄颡鱼获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定。

与此同时,积极打造盐城渔业品牌,获国家、省、市名牌水产品69个。东台弶港泥螺和文蛤、建湖青虾、大丰东沙紫菜、大纵湖大闸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东台鳗鱼、响水灌河四腮鲈鱼、建湖九龙口河蟹和“冲浪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盐都大纵湖、建湖九龙口获“中国河蟹之乡”称号,射阳获“中国蟹苗之乡”称号。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农业的绿色发展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

我市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全市生态健康养殖面积达121万亩,占比达70%。建成池塘生态循环养殖示范点32个,养殖水槽面积13万平方米,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建湖正源创辉建成全国最大的池塘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基地。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4万亩左右,盐都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东台、盐都入选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创成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示范场46个。

2019年,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全市黑鱼、泥鳅、设施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等“两鱼一虾”高密度养殖场尾水整治。2020年底,整治覆盖率达100%。2021年以来,全市重点实施“设施大棚虾”逐户管理制度,着力加快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配套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区,全市已累计改造面积28.05万亩,江苏最多。

△红文蛤养殖试点

此外,还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强化金沙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巡查管护,科学规范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全市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约15亿尾,积极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当前,现代渔业已成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产业、品牌产业。新形势、新要求下,我市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保供给、美水域、促增收”为目标,积极构建“一带两区六港多节点”的渔业发展格局,加快绿色转型,聚力创新发展,推动盐城从渔业大市向渔业强市迈进,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