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古八景——铁柱潮声 重现历史特色文化景观的魅力
2023-11-28 07:32 记者 田淇尹 见习记者 李凯迪

【编者按】:盐城有“八景”,明万历《盐城县志》有记载,铁柱潮声、平湖秋月、石桥春涨、登瀛晚眺、杨楼翠霭、瓜井仙踪、范堤烟雨、龙祠胜概八个景点,除平湖秋月、石桥春涨两景外,六景都在盐城四门。“盐城古八景”落位串场河风光带,不仅延续“舳舻千里不绝,商贾云集之地”的传统风貌,再现历史淮南金玉汇聚之地的盛世景象,更以塑造串场河盐城传统历史文化之河为契机,整合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演绎盐城“因盐兴运”的历代佳话。

从本期开始,小编将带领读者走进“盐城古八景”,感受里下河地区的历史轨迹。

铁柱潮声。

近年来,我市精筑历史特色文化景观,盐城古八景项目由市城投集团负责实施,北起新洋港河、瓢城记忆,南至世纪大道,沿串场河傍水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8.6万平方米,拟建配套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将“盐城古八景”由诗画记载变成身临其境的体验,“由景入境”,全方位感受盐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盐城,古称“瀛洲”,其古景“铁柱潮声”原位于有着几百年香火历史的盐城北门天妃宫旁的天妃闸。据明朝年间胡希舜的《重建天妃庙碑记》记载:“天妃者,海神也。凡濒海郡邑,咸建庙崇祀之。”清朝光绪年间的《盐城县志》也对此有明确记载:“在北门外二里,旧志曰天妃庙,万历八年,知县杨瑞云建,国朝乾隆六年重修。”天妃闸下有系船用的铁柱,每当水急潮涌,浪击铁柱,便会发出铿锵之声。

铁柱潮声八根铁柱。

“征得水利部门同意后,在不改动串场河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外观装饰、形象提升等方式,重现天妃闸风貌,变闸为桥,与人民公园连为一体。”盐城古八景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经理陈心成介绍,在水口处设置八根铁柱,并以铁链固定大型演绎和展示木船,船上潮涨时击鼓,与水击铁柱之声合奏,演绎铁柱潮声的壮观意境。

天妃闸下为何有铁柱?民间传说,是唐代薛仁贵从此处跨海征东系兵船之用。然而,历史上有薛仁贵其人,但他从未到过盐城。实际上,天妃闸建于清乾隆四年春,由泗州知州汪文煜、盱眙知县叶本、河标游击胡成三人督建,两年后建成。因闸上、闸下水位差较大,水流急,非缆绳系船不能停泊,故闸下置铁柱以系船。新中国成立后,新洋港进行了整治,此段河道被拓宽,天妃闸被拆除,并新建了北闸大桥。

云帆济海历史场景组群雕像。

如今,“盐城古八景”项目的实施让盐城这些历史景点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盐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家原来住在一分场那边,父母都是老盐城人。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讲铁柱潮声的故事,这里离人民公园也近,吃过晚饭后都会走到这散散步,看看湖景。”市民路先生说。

清人高岑《铁柱潮声》诗云:

策马春城草色浓,石梁东畔访遗踪。

高擎碧汉神光远,突立中流剑气冲。

骇浪奔腾淹日月,惊涛洄涨吼鱼龙。

荒原寂寞空千古,安得骅骝一笑逢。

铁柱潮声——此景之所以能成为“盐城古八景”之一,盖缘于此植入的人文情怀。不仅具有自然之美,更承载着盐城人民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天妃闸铁柱潮声全景。记者 刘超 见习记者 李凯迪 摄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盐城的街头巷尾,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美丽的景观,更可以由此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也源于盐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