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母亲节,是让天下父母心有一个得以彰显、被用心体认的节日,是让天下子女心有一个受到唤醒、行孝道之心的节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以孝敬美德为精髓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孝文化”的国家,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是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最强烈的文化认同。从以前的“小家文化”,到如今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的意义没有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构建起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母亲的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母亲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孟母三迁”“陶母退鱼”“欧母画荻”“岳母刺字”,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传颂至今,舐犊情深的母爱和“为母则刚”的坚韧仍令人感动不已。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名叫秋瑾的母亲,面对刽子手慨然而言:“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伟大的母亲们勇敢无畏、不惧牺牲,成为千万中华儿女革命路上的坚固基石。“校长妈妈”张桂梅,倾尽全力、奉献所有,用知识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用无私的爱与奉献,诠释了人世间最博大的母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都离不开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离不开母爱的伟大力量。
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单纯的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无法割舍的依恋。当我们疲乏困倦的时候,当我们迷茫无助的时候,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母亲的暖心话语、谆谆教诲与慈祥笑容,总是能够赋予我们重振旗鼓与斗志昂扬的勇气与力量。感恩母亲、孝敬母亲,是我们所有人能够为母亲养育做出的一丝回报。哪怕是一束鲜花、一份蛋糕,哪怕是回家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家常,甚至只是电话中那一声亲切的问候,无论哪种形式,换来的都是父母的欣慰与感动。
余光中在给母亲的诗中写道:“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孝敬母亲、感恩母亲,不能只在“母亲节”这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珍爱与父母相处的宝贵时光,避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与遗憾。